国的同时,也削弱了陈氏……
&esp;&esp;国夏,一定是国夏的主意!赵无恤说的不错,齐国一旦外患减少,齐侯就立刻对国内玩起了平衡的策略。
&esp;&esp;齐侯则还在喃喃自语,没有注意到陈恒心里的波涛汹涌。
&esp;&esp;“之所以送地给卫国,除了稳住他们外,还要敦促卫侯,尽快将从春日拖到今年秋天的姻亲达成,宋卫若是亲善,宋国加入晋盟的几率便小多了,甚至能为齐国所用……”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至于赵无恤一行人,在会盟结束后则沿着汶水西南行。
&esp;&esp;汶水发源于泰山南麓,在山谷里盘旋反转后,汇集泰山山脉、蒙山支脉诸水,自东向西南流入鲁国西鄙,最后汇注入广袤的大野泽。
&esp;&esp;它和洙水、泗水一样,是鲁境内最重要的河流之一,可惜北岸肥沃的汶阳之田大部分在齐国手中。
&esp;&esp;鲁侯心思比较单纯,夹谷之会是他第一次主持国政,本来兴奋异常,孰料齐国人拿足了架子,诚意也堪忧,所以闹出了不少失礼的事情。对赵无恤与之强势对抗倒并无感觉有何不妥,甚至还觉得他维护了鲁国的尊严,只是将那些倡优侏儒全部杀死,手段近乎残忍了。
&esp;&esp;孔子对此不置可否,鲁国的尊严他想要维护住。但对赵无恤也有颇多不满,这不是卯足了劲一心想要破坏和谈么?两人回程时早没了先前的其乐融融。相谈甚欢,气氛绷的很紧。这一来反倒让子路。冉求等或与赵无恤交好,或为赵无恤之臣的弟子们忐忑不安。
&esp;&esp;赵孔之间的蜜月期已经结束,关系降至冰点,公室与私臣的利益不可调和。
&esp;&esp;同为私室的三桓则对赵无恤的所作所为更是颇有怨言,却碍于威武雄壮的武卒不敢造次,甚至还担心赵无恤在沿途对他们做出些不利的事情。于是一过梁父山,他们便欲分道扬镳了。
&esp;&esp;季孙斯、叔孙州仇簇拥着鲁侯往南方去了曲阜,只有孟孙何忌要继续往郕邑去一趟,却也不愿意和赵无恤同路。
&esp;&esp;汶水河道因雨水而变宽。但仍然能行车马,临别前。孔子隔着浅浅的汶水,对赵无恤说道:“汶水汤汤,行人彭彭。就此一别,还望子泰好自为之。”
&esp;&esp;赵无恤装作听不出其中的警示和劝诫,说道:“小子一定为国守好边邑,不让齐寇越境侵鲁。”
&esp;&esp;孔子也不再言,只是叹了口气,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:“我倒是觉得。鲁国的忧患不在齐国,而在萧墙之内呢!”
&esp;&esp;他让御者调转车头,去追赶大部队,手里却紧紧握着玉佩。心里想道:“想要让君权稍振,最终在东方复兴周礼,不解决鲁国的萧墙之祸。看来是行不通的!”
&esp;&esp;赵无恤目送他们离开,拉车的驷马不太情愿下水。河道中央的水直漫到马腹,浸透了孔丘的鞋履。但在车夫的鞭打下还是爬上对岸。
&esp;&esp;一个声音在背后讷讷地问道:“司寇,此番夹谷之会,是不是忤了夫子之意?”
&esp;&esp;冉求是对赵无恤表现得最为忠顺的一个孔门弟子,为他训练了大批西鲁本地人为鸳鸯阵邑兵,现在又到须句做了邑司马,执掌半师兵权。
&esp;&esp;但就算是他,也看出来孔子与赵无恤日益公开化的分歧了,故有此问。
&esp;&esp;“只是我与夫子之道和而不同而已。”赵无恤似乎是安慰冉求,又似乎是对自己说的,纵然他现在已经不相信这句话了。
&esp;&esp;他突然盯着冉求问道:“倘若有一日,夫子对我所施之政,所做之事不满,要汝等毁弃盟誓,离开赵氏,子有你会如何抉择?”
&esp;&esp;这问题太过尖锐,冉求一下就慌了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“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求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”
&esp;&esp;为一邑主宰,为诸侯卿大夫治民,这就是他理想的极限,但在赵无恤的赏识下,居然已经实现了!
&esp;&esp;纵然主管的是军务,但冉求却也乐在其中,现在如果夫子突然要他结束这种权柄在手,受人尊敬的日子,却拿不出足够的理由的话,冉求是会犹豫很久的!
&esp;&esp;面对赵无恤的逼问,冉求知道这是必须表态的时候了,他咬着牙犹豫了半响,方才说道:“夫子对下臣有栽培之恩,司寇对下臣有知遇之恩,下臣都不敢违逆,但若只能择其一而从之的话……”
&esp;&esp;他憋足了气道:“我听说过一句话,叫天地君亲师,这在西鲁是连童子们都明白的道